[54]从合阳下行,□肠中央陷中,脚跟上七寸,承筋穴也。[43]从地五会下行一寸,足小指四指本节前,岐骨间陷中,侠溪穴也。
待次日饮之,以醉为度。【注】[1]下横骨在少腹下,其形如盖,故名盖骨也。
<2>内服正骨紫金丹。有因肾虚之人,生疮久溃,肿硬不退,口不收敛,外被寒邪袭入,与脓毒凝结,借人之气血化成多骨者;又有初生落草,身肉之中,按之有如脆骨,由胎元受之,精血交错而致,迨其人长大后,必于脆骨所生之处,突然发肿生疽,及溃破后,多骨脱出,其口方收。
【注】[1]凡下针,要病人神气定,息数匀,医者亦如之,关机最密, 切勿太忙,须细审经络穴所在何部分,不可轻施其针, [2]如在阳部,必取筋骨间陷下之处,则不伤于筋骨; 如在阴分□腘之内动脉相应间,则以爪重切经络, 少待片时,方可进针,而不伤于荣卫。[21]从通谷上行一寸陷中、幽门穴也,亦去中行旁开五分。
凡伤天聪穴与眉角,脑后臂里跳脉,髀内阴股,两乳上下,心下鸠尾,及五脏六腑之俞者,皆死。[3]从液门上行一寸陷中,中渚穴也。
针八分, 留十呼,灸三壮,孕妇不可灸。 经云:肉之小会为溪。